第一章
1.1 結合工程活動的特點,思考為什么在工程實踐中會出現倫理問題?
工程活動的特點:1)工程活動蘊含著有意識、有目的的設計。在具體實施之前,工程師需要明確工程需實現的多方面的目標,需要思考可以調動的自然和社會資源以及可
以利用的知識與技術,進而探索實現目標可能采用的路徑和方案。2)工程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人們的知識與技術總是不完備的。任何工程師都要面對新的情境和問題,并因
此包含著部分的無知和不確定性。面對這些知識與技術上的不完備,工程設計師往往
不可能在工程之前完全予以克服,而是要在工程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通過試錯和改錯的
方法來部分的消除。可以說工程實踐本身上是一個探索性的實驗過程。3)工程實踐的后果往往會超出預期。由于實踐過程中包含著不確定性,實踐的后果并不總是完全符
合實踐者的理論預測和主觀期待,其間既包括對盲目追求的過濾,也包括對保守追求
的超越,同時也可能出現未曾預料的不良后果。總之,工程實踐不僅涉及與工程活動
相關的工程師、其他技術人員、工人、管理者、投資者等多重利益相關者,還涉及到
工程與人、自然、社會的共生共在,因而面臨著多重復雜交疊的利益關系。并且在部
分無知的情況下實行的,具有不確定的結果。這些都使得工程實踐與倫理問題緊密相關。
1.2 結合功利論、義務論、契約論、德性論等倫理立場,思考工程倫理與工程師倫理之間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a:功利主義者認為,一種行為如有助于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如果導致了與幸福相
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同時他們強調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
影響的每一個人。最好的結果就是達到“最大的善”。b:義務論者關注人們行為的動機,強調行為的出發點要遵循道德的規范,體現人的義務和責任。如果說功利論聚焦
于行動的后果,那么義務論則關注的是行為本身。行為本身也具有道德意義。c:契約
論通過一個規則性的框架體系,把個人行為的動機和規范倫理地看作是一種社會協議。d:德性論關心的主要是人的內心品德的養成,而不是人外在行為的規則。它反對把倫
理學作為一種能夠提供特殊行為指導規則或原則的匯集,強調要培養和產生高尚,卓
越的人,這種人是出于他們高尚,卓越的品格來自發行動的。所以,工程倫理與工程
師倫理都要做到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安全可靠、關愛自然、公平正義原則。其中,
工程師在倫理行為選擇中存在著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問題,目的和手段都存在著善與惡
的問題,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達成工程師的倫理行為,。工程師作為工程活
動的主體,工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越來越大的影響要求工程師突破技術眼光的局限,
因此,工程師除具備專業的技術能力外,還要具備在利益、沖突、道義與功利矛盾中
做出道德選擇的能力,對工程進行倫理價值判斷。